|
一家三兄妹都在家上学,北大妈妈当“老师”陈女士正在教女儿恩乐功课 文/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黄汉城 除语文外,几乎所有课程都用英文教材;类似的群体,在中国内地已近两万人 新学期伊始,当全国约1.9亿的中小学生被闹钟拽醒,睡眼惺忪地重返校园时,有一群学生却不慌不忙。他们不用背上沉重的书包,没有上课铃声的追赶,这便是“在家上学”的孩子。 近日,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《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(2013)》,称中国内地在家上学群体规模大约为1.8万人,这个群体,通过网络等方式探讨、交流在家上学这一话题。目前,在国内实践最为活跃的地区是广东,其人数是排第二位的浙江三倍以上,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实践者总数。 据了解,目前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城市活跃着一个号称“在家上学联盟”的组织,当中的家长都在实践或观望着这种“另类”的教育模式。近日,羊城晚报记者走进了广州一个“在家上学”的家庭,他们正试图避开传统教育,寻找一条快乐的成功之路。 餐桌成课桌,北大妈妈当“老师” 16岁女孩恩乐没有上过一天学,压根不知道别人说的学校是什么样。但她却讲着一口流利的英文,对中国的经典文化、历史地理了如指掌。今年她就要准备参加美国高考。跟她一样情况的,还有她的二哥儒恩。而同样没有上过公立学校的大哥沐恩,去年就考上了美国素有“南哈佛”美誉的埃默里大学。 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……”在恩乐家的客厅里有一张木制餐桌,长到可以挤下十几个人,充当会议桌都行。4岁那年,恩乐在这张餐桌上边吃早餐边背《陋室铭》,一字不差。从2001年起,每天早上8点吃完早餐,这张餐桌就变成了三兄妹的课桌。而一天的功课,就从诵读《圣经》开始。从周一到周五,孩子的课表都排得满满的。餐桌旁边,站着一位全天候不歇班的“老师”——妈妈,“24小时盯着你看,要是经常走神,‘老师’就会拿出尺子,先讲一番为何要打你的理由,然后再给你手掌心,飕飕来两下子。” 恩乐的妈妈陈女士,祖籍杭州,毕业于北京大学,爸爸是台湾人,一家人如今定居广州。虽然有机会移民海外,但陈女士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不懂普通话、不懂中国历史的“香蕉仔”。在大儿子沐恩6岁时,陈女士把他送进了广州一所国际学校接受美式教育,一年学费高达1万美元。然而沐恩读三年级时,陈女士开始感觉不太对劲,在这所崇尚自由和快乐的学校里,沐恩爱玩的天性得不到控制,变得不爱读书。 让孩子重返公立学校?这是陈女士最不愿做的事情,因为在她眼里,中国的教育状况三十年没有改变,且变得越来越功利。“我已经受够了,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过这样的生活。”就在她很迷茫的时候,一位马来西亚的家长点醒了她:“为什么不自己教呢?” 2001年,陈女士替三个孩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在家上学,她既当“虎妈”又当老师。 起初大儿子沐恩很不适应,争着要小伙伴要同学,为返学校还闹过一阵子。而当时刚刚上幼儿园的儒恩、恩乐就没什么概念,“我们觉得家里比陌生的幼儿园更安全。”恩乐说。 在家上学,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孤独。为了给三兄妹增加小伙伴,恩乐家里开始不断有新“住客”入住。从蚂蚁、螳螂,到仓鼠,20多种动物先后成为了三兄妹的玩伴。恩乐说,单是仓鼠就养了三十多笼,每一只仓鼠都有自己的名字,三兄妹还会举办仓鼠运动会。到了周末,三兄妹就会混在一大群孩子中玩,有时会到国际棒球联盟打球,也会去少年宫美术班上课。恩乐说,幸好他们有三兄妹,她才没有感到孤独,“要换作是独生子女,在家上学就很难实行了。” 考试验成果,从不苛求百分 虽然是在家上学,但陈女士对孩子们的严厉程度并不弱于学校。 恩乐告诉记者,他们从小学的知识,除了语文外,几乎所有课程都采用从美国订购来的英文教材,使用英文教学。因为父亲是台湾人,非常重视国学,所以三兄妹从小就“啃”起了《三国志》、《资治通鉴》这些“大块头”。而语文课也经常脱离人教版的教材,通常以一个长长的成语故事做开头,中间还穿插着《论语》、《战国策》等国学经典。 恩乐也经常会跟着两位哥哥上一些“公共课”,比如各个数字单位的来源等。而如果要上不同年级的课程,妈妈就会把三兄妹分开来单独教。“妈妈教大哥新知识的时候,会先布置题目给二哥和我做。但我们常常在旁边偷听,抢答大哥的问题。”由于长期跟两个哥哥在一起上课,恩乐的知识面比其他同龄人都要广,加上她天资聪明,很快她就赶上二哥了。 在三个小孩中,陈女士花在老二儒恩身上的时间最多,因为他对文字的感觉不太好,英语单词对他来说,就是一团没有顺序的东西,经常会拼写错误,中文也总是写得歪歪扭扭。 “他要是读公立学校估计会被打击得很惨,学校里会有成绩上的比较,成绩差就会被贴上‘差生’的标签,孩子从小会对自己失去信心。”尽管有点沮丧,但陈女士还是充满信心,“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同的,有些学得快忘得也快,有些学得慢但学得扎实记得住,只要孩子认真在学我就不怕。” 跟学校一样,陈女士也会通过考试来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成果,但她并不苛求三个孩子各科都要考一百分。“即便是拿不到九十分以上的好成绩,我的教学也会继续往前走,不会要求他们再学一遍。” 在这个私家学堂里,三兄妹都完成了蜕变。如今对英文掌握得最弱的儒恩,也自信“比华师附中最强的学生要好”,而且他对数据非常敏感,经常能做出连大哥沐恩都不会做的数学题,还开始自学编程,准备美国高考。 |